曾經有一段時光,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分子生物學家Thomas Huber每天喝36盎司健怡可樂(diet cola)。一年多之前,作為Thomas P. Sakmar教授化學生物學與信號轉導實驗室的一名助理教授,Huber對添加人工調味劑的飲料如何可能影響他的身體對糖的加工能力感到好奇。他決定在他自己身上開展實驗。
這項臨床試驗遵從一種大體相似的模式:研究人員追蹤參與者喝無糖蘇打水(diet soda)時、停止3個月不喝期間和隨后再次繼續喝時的血糖和腸促胰島素水平。研究人員也監控棲息在參與者腸道中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可能在代謝變化(包括與人工甜味劑相關聯的那些變化)中發揮著作用。
Huber的假設聚焦在腸道中的甜味受體。這一假設是因他自己在Sakmar實驗室中研究在人類生物學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大型G蛋白偶聯受體家族而受到啟發的。正如在我們的感覺中發揮至關重要作用的其他受體一樣,甜味受體也屬于這個家族。
對一些人(包括喝大量無糖蘇打水的那些人)而言,對甜味的欲望似乎不斷加深。G蛋白偶聯受體的生物學功能能夠解釋這一點;依賴于這些受體接收到的刺激量,它們能夠變得不再敏感,或者變得更加敏感。
Sakmar說,“比如,一旦光線照進暗室中,它首先可能似乎變得非常明亮,但是你的視力很快就能適應。如果你持續吃人工甜味劑或糖的話,也會如此。這種脫敏最可能促進一些人攝入更多。好消息是對甜味的欲望增加以及相伴隨的糖代謝問題似乎是可逆的?!?/p>
從這些研究中我們知道人造甜味劑三氯蔗糖并不是完全無效的,這也驅使更多的研究者去研究人造甜味劑是如何影響我們人本身的。